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露垂珠滴秋月

文/郇如启

白露是在寂静的夜晚降临的,不附带风声,不夹杂雷鸣,静悄悄地缀于草尖,躺于叶片。“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宣告着暑热的终结,凉爽的到来。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三暑”节后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当冷空气转守为攻,呈碾压式向南推进时,自然界中寒气开始增长,天地间阴气开始上升,凉风渐变为强势。尽管中午还残留丝丝暑热,但早晚却是凉爽宜人,“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此时,白露是成熟情感的播洒者,所触之地,草木变得金黄,禾谷羞得低头,农人笑颜璀璨。

木落雁南度

鸟类是最先感知天地间阴气扩散、寒气将要降临的,这些飞翔着的精灵,具有家养畜禽所无法察觉的感知预判能力。当暑热与冷风交接后,万物还沐浴在暖秋氛围时,鸟类的感知器官便开启了躲避寒潮的预警。

鸟类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白露节期间鸟类的物候特征:“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当鸿雁、玄鸟等候鸟感知到冷空气将来,成群结队向南方迁徙时,留鸟则开始贮存干果或谷粒以备原地御冬。“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的诗句描述了鸿雁南迁的景象:进入树叶飘零,树枝光秃时节,鸿雁开始了大迁徙。它们的方向感像雷达一般准确,选择最短的路径后,领头大雁在舍我其谁责任心的驱使下,带领众雁飞过襄水、楚地,在云海中朝着温暖的目的地飞翔。无谓风雨,不惧骇浪,在坚定的信念里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正是整个团队的冬迁南国,春回北疆,才使得这些候鸟生生不息,繁衍不止。如果说候鸟的迁徙是适应环境,那么对与饥寒交迫抗争的留鸟来说则是顺应了气候。冬季的每一次雨雪对留鸟都是一场生死考验,而它们所贮存或寻觅的每一粒干果或谷粒,几乎都是充饥救命的最后稻草。因此,寒冬到来前留鸟的碌碌而为,不是白忙;因为在冰封大地中生存,需要勤劳、耐力和勇气。

松鼠是敏感于季节变化的小动物,眼见树叶枯黄,果实成熟。松鼠将一颗颗松果摘下藏入洞中,白天黑夜乐此不彼,直到填满洞穴;田鼠也趁庄稼收获之际搜集谷粒,衔入洞穴里的谷粒等农作物,被排列的整整齐齐、塞得满满当当,以应对冰天雪地的封锁。

此时,蛰居动物的生物钟也逐渐指向洞穴,它们先利用秋季丰硕的果实养肥自己,在体内囤积充足的脂肪,达到抵御寒冬的条件;然后缩进洞中不吃不喝地进入冬眠状态,静待春天的来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世间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都有一套应对风险的预案,即便是小草也有留根散种而生存繁衍的门径,它们所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渐知秋实美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白露时节,秋色陡增了几分,最明显的感觉是暑气渐退,白云富于变幻;草木不再疯长,表露出五彩斑斓的色泽;田野还是以墨绿为主色调,间或涌出数垄的金黄。此时的气候,没有春的繁华,却有着秋的成熟;没有夏的热烈,却有着秋的暖阳;没有横扫一切的无情,却有着抚慰硕果的凉爽,这就是白露节所体现出的温柔而又成熟地意境。

倘若把百花盛开的春天比喻为春姑娘,那么果实累累的秋天就是丰腴成熟的美少妇,在白露节期间尤显风韵。“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清晨,乳白色的露珠附在花瓣上,像滚动的珍珠,又似闪烁的繁星,在爽风中散发着清香;而那或墨绿或渐黄的叶片给人敦厚、老到、踏实的感觉。相对于春的娇嫩,成熟的秋美像陈香般更具有芬芳的气息,更使人陶醉。

白露节后,枫叶渐变为赤红,秋风中像飘扬的一面面旗帜,使人陡生温暖和希望;金黄的银杏叶炫耀着自己的富有,在秋风里灿灿闪烁。而最为壮观、最为震撼的要数大西北的胡杨林了,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大片的胡杨林在霜露的滋润中渐变为嫩黄、鹅黄、金黄,若金色的火焰燎原,宛橙色的云朵腾空,走近胡杨林,感觉全身也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胡杨林那铺天盖地的气势,那炫目挠心的魔力,让人视觉瞬间凝固,恍惚置身世外;穿越时空与千年的胡杨林对话,倾听远古的传说,编织光彩迷人的梦境。

临近白露,荷花早已悄然退场,但不必怅然,那于荷叶中若隐若现的莲蓬足以给人惊喜。划一叶小舟,在“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中,采摘几束莲蓬,晃一晃,似庆秋收的鼓点“嘭嘭”作响,然后惬意的斜倚船尾,“卧看雪儿纤手、剥莲蓬”,往口中送一粒,甘涩中含着清爽,顿感比赏荷多了一份满口生津的味蕾。小舟划出蒹葭苍苍的苇荡,无垠的湖面展现眼前,“满载一船秋色,铺平十里湖光”,那心旷神怡地感觉更是舒畅无比。

白露节正是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时候,在不经意间,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会扑面而来,使人倍感神清气爽。那桂花是献给丰硕秋天的礼物吗?“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桂花虽没有桃李那般艳丽,但却在严寒酷暑里酝酿出独特的清香。在“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时逆袭盛开,就如同自带体香的香妃,熏得四周清爽,熏得心情清爽,熏得整个秋天都清爽啦!

当百花几近凋零时,菊花,这位花中隐士却迎秋盛开,少了蜂蝶的翩舞,却多了收获的清香,为秋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孤标傲世的秋菊为历代文人墨客咏叹,种豆南山的陶渊明因“采菊东篱下”“裛露掇其英”而津津乐道时,隐居茅山的顾况则发出“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的吟咏,与陶渊明可谓一唱一和;当诗人元稹慨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时,诗人苏轼却畅舒“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慨叹,与元稹堪是遥相呼应。其时每位诗人对菊花的观察、思索及所体悟的意境是相通的,今天,我们伫立菊花丛旁,那份涌动的情感又何尝不是这样?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晶莹的白露秀映出秋实的硕美与丰盈,随处可闻的秋香渲染着这个时节,看大雁南归,赏黄花羞涩,观硕果累累,心境油然而生出“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的感慨,是的,当秋野沾着白露的成熟扑面而来时,有谁会对魅力四射的秋无动于衷呢?

望稔秋收近

白露期间的田野是五彩斑斓的,且不说羞红脸的高粱,吐着白絮的棉花,还有金黄的谷穗,单就遍野的墨绿微黄,就足以令你赏心悦目。在谦逊叶子的下面,蕴含着肥胖的芋头、红薯,还有缀着一簇簇小铃铛似的花生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给人的体验感和收获感是其他季节所没有的。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每个节气的农耕方式却是殊路同归的。当东北、西北白露期间收割谷子、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时,晴朗的天气为秋收创造了条件,这正对应了“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农谚;而西南、华南一带,白露节期间却常是淅淅沥沥的丝雨,此时夏玉米、晚稻等处于灌浆成熟期,正需要滋润;红薯也处旺长期,正合乎“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的农谚。

像“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棉怕白露连阴雨”,“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等农耕时代总结的每一条农谚,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对指导各地的农作物种植、管理,预测气候变化等提供着依据,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历经春风夏雨,缀满枝头的硕果在一场白露里更显成熟生动。你看,遍山的红果散着馨香,诱惑着鸟雀;果园里俨然斑驳陆离的世界:红枣在秋风里摇曳,雪梨坠折枝丫,金黄的橙子更让人垂涎欲滴……丰收的喜悦每每刻在果农脸上。这是果农最开心的时刻,一年的汗水终见硕果,一年的辛劳终得回报,还有比这更甜蜜的时刻吗?于是,一幅幅前景蓝图在果农眼前生成,更多的打算在内心滋长……

白露徐徐拉开了“丰收节”的序幕,其时田野、果园已是人头攒动,人们争先品尝着新鲜的果实;蟋蟀、蛐蛐伏在草丛里弹奏出一支支丰收曲,在阳光里,在清辉中传的很远、很远。“夜深风竹敲秋韵”,经白露浸润的果实充盈着秋韵和诗意,咬一口从里往外透着甜。

露结风俗情

白露节的气候是清爽瑰丽的,而白露节的民间风俗则隐含着神秘和虔敬,同时也蕴含着朴素的科学道理,使人信奉并流传至今而不衰。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描述出绝美的冰露与美颜相融的场景,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在古人的印象里,露珠是上天赐予人间纯洁甘爽的礼物,不只晶莹华美,还可以治愈百病,延年益寿。所以民间才有了白露节收清露的习俗。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节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有了医药记载做支撑,现代人更是在露珠的开发利用上做足了文章,“花露水”、“霜露”、“雪露”“碧露”“枇杷露”等养颜、食药用产品不计其数,可见露珠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且不管白露节气的露珠是否有医效,你只管赶在白露节这早,拿着容器收集草尖、花瓣沾附的露珠,采撷来自于天地间的精华,来自于阆苑仙境的甘露,你的心灵自然会得到白露的慰藉,总不失为一种虔诚和浪漫,何乐不为?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露珠在农人眼里并不稀罕,只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产物,甚至因早晚下地干活沾湿裤脚和鞋子而嫌弃。露珠像自然界的风雨霜雪一样,“八月白露降”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了。

饮白露茶。民间自古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习俗,茶树经过夏阳的炙烤,叶片变得敦厚富养。白露时节采摘炒制的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的不经泡,也没有夏茶那样的干涩味苦,白露茶自有一股甘醇的味道,轻轻呷一口,清香久留,回味悠长。

秋社的民俗是祭祀土地神,称为“社日”,时间一般在白露节前后,是民间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宋朝这天全村人聚在一起食年糕、饮酒。在山东一带,白露这天为讨吉利,婴儿都要做一件马褂穿上,马褂的前面写“长命富贵”,后面写“交天大社”,从一岁穿至三岁,马褂颜色依次为黄色、蓝色、黑色。在山东临沂一带至今流行这种习俗,据说可佑孩子聪明健康茁壮成长。

祭禹王是江苏太湖一带的习俗。生活在太湖岸畔的百姓将治水英雄大禹称为“水路菩萨”,于每年的清明、白露节举办为时一周的盛大祭祀活动,在虔诚的仪式中,再现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加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烘托,场面非常热闹,带动了当地文旅业的发展。

白露酿米酒啜米酒习俗。每年白露节期间,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等地农村,都有自家酿酒的习俗。酿酒的原料采用上等的糯米、高粱等五谷,酿出的米酒温中氲汽,略带甜味,称为“白露米酒”,是家里来客人必喝的上等招待酒,彰显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试想,能集五种优质粮食于一体酿造的“白露米酒”,真的堪称粮食精华液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的晚上,在外漂泊的游子懒散的闲坐桌前,斟满一杯“白露米酒”,一边慢悠悠地品味,一边赏观着一轮明月,沉浸在家乡甘醇的米酒中,陶醉在涌动的乡愁里,醉卧在野外的白露上,此刻,恰似露珠的泪水挂在腮边,陷入浮想联翩中……

回眸一千三百年前,寄居外乡的诗人李白在白露节这晚,也是沐浴在月辉里,一边畅饮,一边以诗人的浪漫与秋月白露对话,思索人生归途,即兴咏唱出“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千古佳句。纵观历代诗作,白露节都被赋予纯洁和浪漫的情感色调,的确,白露节是摒弃浮躁拥抱冷静的节气,是将田野浸润成馨香的节气,是体悟“人生如露,知白守黑”哲理的节气,这也许是芸芸众生大多情衷白露的理由吧?

“露沾疏草白,天气转青高”,你看,明月下那些草尖又缀满白露了,幻觉中冥冥而生疑惑:这是秋神蓐收洒下的甘露,还是东海龙王献来的蚌珠?白露节,一个弥漫着梦幻色彩的节气啊。

作者简介:郇如启,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兵团日报》《大众日报》《中华老年报》《中华辞赋》《心潮诗词》等媒体,在全国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获钻石文艺奖、沂蒙文艺奖、全国十佳辞赋家等荣誉,著有《春天的脚步》《赋苑青青》等文集。

随机推荐:
花架子 花盆架 简约 3匹中央空调 罗非鱼 惊喜拆拆乐 新手上路车贴 休闲小西装 地板锁扣 杯子 陶瓷 带盖 女孩秋装套装 洋气 宝宝面食 七巧板 11lite 送话器 男超薄钱包 卡西欧手表男黑金 墙壁扇 摇头风扇 鱼料饲料 手机壳情侣款任意机型情侣 阳台晾衣杆 免打孔 高筒袜女薄款 夏季 坤沙酒 酱香型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